TOA鸚鵡網

DELI,F10,vetafarm,higgens,鸚鵡,維達發,德利,飼料,希根氏

雞尾鸚鵡(玄鳳、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鸚鵡之一,也是台灣最普遍的中型鸚鵡,價位合理、繁殖數量多使得牠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是不錯的選擇;雞尾鸚鵡有許多多樣化的變異顏色;雞尾鸚鵡在歐洲被飼養已經一百多年,約在西元1845年時在歐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後40年成為十分普遍且受歡迎的寵物,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牠們時,以葡萄牙語稱牠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百萬隻,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30-33cm(12-13吋) 廣佈於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佈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 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主要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穀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窩卵數約4顆,但1-7顆都有可能,親鳥餵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週後羽毛長成 。 他們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寵物鳥之ㄧ,所以也有著廣大的知名度,剛飼養的成鳥很快可適應環境,對其他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清脆清亮,適應環境後相當健壯, 手養鳥可愛親人,非常受歡迎,是很普遍的寵物,基本上照顧上不麻煩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穀物種子為主,但水果與蔬菜也應該時常供應,習慣於種子飼料的雞尾鸚鵡初期對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調整其飲食習慣。 雞尾鸚鵡的繁殖相當普遍,難度低,牠們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時再讓牠們繁殖,因為即使在15-18月大期間有些雞尾鸚鵡還是在發育期,在生殖系統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難產、產不正常的蛋、不會盡力地照顧雛鳥等問題,由於親鳥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導致照顧幼鳥時所付出的精力、體力會影響尚未發育完全親鳥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規格,一窩約產4-6顆蛋,每隔一天生一顆,在7-10天時(約已產3、4顆蛋時)即可檢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約19-21天,幼鳥孵化後須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供親鳥餵食,幼鳥約一個月大時羽毛長成。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圖片均經授權,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雞尾鸚鵡


雞尾鸚鵡(玄鳳、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鸚鵡之一,也是台灣最普遍的中型鸚鵡,價位合理、繁殖數量多使得牠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是不錯的選擇;雞尾鸚鵡有許多多樣化的變異顏色;雞尾鸚鵡在歐洲被飼養已經一百多年,約在西元1845年時在歐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後40年成為十分普遍且受歡迎的寵物,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牠們時,以葡萄牙語稱牠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百萬隻,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30-33cm(12-13吋)


廣佈於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佈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


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主要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穀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窩卵數約4顆,但1-7顆都有可能,親鳥餵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週後羽毛長成 。


他們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寵物鳥之ㄧ,所以也有著廣大的知名度,剛飼養的成鳥很快可適應環境,對其他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清脆清亮,適應環境後相當健壯, 手養鳥可愛親人,非常受歡迎,是很普遍的寵物,基本上照顧上不麻煩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穀物種子為主,但水果與蔬菜也應該時常供應,習慣於種子飼料的雞尾鸚鵡初期對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調整其飲食習慣。


雞尾鸚鵡的繁殖相當普遍,難度低,牠們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時再讓牠們繁殖,因為即使在15-18月大期間有些雞尾鸚鵡還是在發育期,在生殖系統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難產、產不正常的蛋、不會盡力地照顧雛鳥等問題,由於親鳥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導致照顧幼鳥時所付出的精力、體力會影響尚未發育完全親鳥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規格,一窩約產4-6顆蛋,每隔一天生一顆,在7-10天時(約已產3、4顆蛋時)即可檢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約19-21天,幼鳥孵化後須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供親鳥餵食,幼鳥約一個月大時羽毛長成。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圖片均經授權,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雞尾鸚鵡(玄鳳、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鸚鵡之一,也是台灣最普遍的中型鸚鵡,價位合理、繁殖數量多使得牠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是不錯的選擇;雞尾鸚鵡有許多多樣化的變異顏色;雞尾鸚鵡在歐洲被飼養已經一百多年,約在西元1845年時在歐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後40年成為十分普遍且受歡迎的寵物,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牠們時,以葡萄牙語稱牠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百萬隻,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30-33cm(12-13吋) 廣佈於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佈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 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主要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穀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窩卵數約4顆,但1-7顆都有可能,親鳥餵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週後羽毛長成 。 他們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寵物鳥之ㄧ,所以也有著廣大的知名度,剛飼養的成鳥很快可適應環境,對其他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清脆清亮,適應環境後相當健壯, 手養鳥可愛親人,非常受歡迎,是很普遍的寵物,基本上照顧上不麻煩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穀物種子為主,但水果與蔬菜也應該時常供應,習慣於種子飼料的雞尾鸚鵡初期對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調整其飲食習慣。 雞尾鸚鵡的繁殖相當普遍,難度低,牠們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時再讓牠們繁殖,因為即使在15-18月大期間有些雞尾鸚鵡還是在發育期,在生殖系統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難產、產不正常的蛋、不會盡力地照顧雛鳥等問題,由於親鳥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導致照顧幼鳥時所付出的精力、體力會影響尚未發育完全親鳥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規格,一窩約產4-6顆蛋,每隔一天生一顆,在7-10天時(約已產3、4顆蛋時)即可檢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約19-21天,幼鳥孵化後須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供親鳥餵食,幼鳥約一個月大時羽毛長成。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圖片均經授權,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