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葵花鳳頭鸚鵡(小巴丹,上圖)是最常見的走私鸚鵡之一,共有4種亞種,包括了美麗的橘冠鳳頭鸚鵡(左下圖),小葵花鳳頭鸚鵡是很普遍寵物鳥,生性聰明活潑,飼養牠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與時間與其互動,與人類有良好互動的小葵花鳳頭鸚鵡會很友善,牠們在野外的數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開始其數量年年驟減,人類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則為棲地的破壞;繁殖成果很常見,性別易於分辨,幼鳥與公鳥一樣有著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歲內的幼鳥較難辨別性別,母鳥的虹膜則明顯的呈紅棕色。
約33-38cm(13-15 吋)
所有亞種均分佈在印尼境內,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許多島嶼上,包括蘇拉威希、蘇巴、帝汶等鄰近島嶼
牠們的4種亞種 ─ 小葵花鳳頭鸚鵡(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ua s. supphurea ),橘冠鳳頭鸚鵡( Citron-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citrinocristata ),艾波氏小葵花鳳頭鸚鵡( Abbott's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abbotti ),帝汶鳳頭鸚鵡( Timor Cockatoo,Cacatua s. parvula ),野外的數量僅剩第一種的數量較多,橘冠巴丹從1986至1989年間數量驟減80%,當地政府已於1992年頒布禁令禁止出口橘冠鳳頭鸚鵡,艾波氏的野生數量則只剩9隻,捕捉售至寵物鳥市場與嚴重的棲息地破壞使得大部分的族群岌岌可危;牠們喜棲息於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乾燥的林地等等,大部分都成對或3-9隻左右一起覓食與活動,但有時被發現會有較多的數量群集於有果實的樹上覓食,也會與折衷鸚鵡一起聚集覓食,聚集時相當吵雜,休息時通常棲息在森林地區,之後會成群地到低海拔的地區與農作物區內覓食,有時會遭農民捕殺;天然食物包括了種子、水果、穀物、漿果、堅果、嫩芽、花苞等,繁殖季節因地而異,大多始於9-10月與4-5月,一次產2-3顆卵,公母鳥輪 流孵蛋,孵化期約28天,10週後幼鳥羽毛長成,但仍會依賴親鳥一起生活約2個月。
人工繁殖的小葵花鳳頭鸚鵡不難照顧,適應環境後身體會很強健,且能耐低溫,啃咬破壞力很強,巢箱與籠舍需相當堅固,若飼養一對常會發生公鳥對母鳥十分具侵略性與攻擊性的行為,公鳥常會追著母鳥跑,甚至攻擊母鳥,常常發生 攻擊母鳥致死的情況,所以常有單公,也是巴丹不好配對的原因,給予公鳥適當的剪翅以及提供牠們寬敞的鳥舍會使情形改善,最好也能提供一些樹枝或玩具供其啃咬,乖馴的寵物鳥宜多給予關懷與互動,以免發生行為不正常等自殘行為,適宜的均衡飲食與期健康有絕對關係,切勿單只餵食葵花子或種子飼料,這情形常見於一些傳統鳥店,或一些鸚鵡知識相當低落的鳥商,很多人都是因為賺錢或短暫興趣而買賣鸚鵡的,本身也不會想正確的吸收相關資訊與做功課,這樣長期對其鸚鵡健康與壽命是一大損害。
除了避免購買野生鳥外,公鳥與母鳥是否合得來也須注意,不然相當容易發生上述公鳥攻擊母鳥的情形,繁殖期間公鳥對母鳥會更具攻擊性,此情形若發生,過小的籠舍會使母鳥因受攻擊卻無處躲藏而死亡,所以飼養於較大的鳥舍中較為理想,而使用有兩個出入口的的巢箱可以使母鳥較不易受公鳥的嚴重攻擊;約在3至4歲時始有繁殖能力,人工繁殖鳥的繁殖難度居中,一窩約產2至3顆蛋,親鳥會輪孵蛋,孵化期約22-25天, 幼鳥太晚移出巢外有時會遭公鳥攻擊,8至10週大時羽毛長成。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圖片均經授權,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